原标题:年中大促,六成受访者表示会理性购物
原标题:年中大促,六成受访者表示会理性购物 消费者购买行为三大影响因素:自身购物需求、活动优惠力度、促销规则复杂度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大促活动正在进行中。以往,每逢大型电商促销活动,到处可见人们用力凑满减、激情下单“买买买”的场景。如今,各类名目繁多的促销活动不断上线,电商促销活动常态化,大家的购买热情还依旧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年中大促,消费者整体呈现出了理性消费的趋势,36.3%的受访者兴致冲冲要大买,58.7%的受访者则表示内心平静,理性购买。受访者的购买行为,更多地受自身购物需求、活动优惠力度、促销规则复杂度的影响。
平时总有促销活动,大促只买需要的,不会非得凑满减
青岛的辛亭亭在媒体工作,今年的年中大促,她的参与热情没有往年高了。“感觉大家对电商促销已经习以为常了,平时也总有促销活动,有需要了就会买。赶上大促,我也只是想想家里需要添点什么,没有特别想买的东西也不会非得凑满减了”。辛亭亭说,她今年就买了些家里缺的生活日用品。
在上海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姜宜花,用“随缘”描述她今年参加“618”的心情。“以前,我会为了买护肤品、手机这些单价贵的物件,专门等大型折扣活动,一等就是几个月。现在活动期间的价格也没有比平时活动价低很多,而且我现在更喜欢即买即用,不太会特意等大促了。”
北京的刘玉晓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孩子3岁。今年大促节第一波,她就买了不少东西。“买了宝宝的衣服、凉鞋和玩具,给家里换了炊具和烤箱,买了点清洁用品。”她说,家里吃穿用度大,还有一些待买物品在等第二波促销活动开始后下单,最近每天都在收快递。
不过刘玉晓表示,以前她参加大促非常有激情,会提前很多天就开始收集优惠信息、比价,一下能买五六十件东西。而现在,她更平常心了,“什么便宜了就顺便买点,忘记买了、缺什么了就临时再买”。
今年年中大促,36.3%的受访者兴致冲冲要大买,而近六成(58.7%)的受访者则坦言内心平静,会理性购买,更有5.0%的受访者直言没兴趣,没参与。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越低,参与热情相对更高。具体来看,00后参与热情最高,会大买的比例为40.4%,其次是90后(39.7%),70后(25.7%)这一比例最低。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江予分析,以前,每年的电商大促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利可图”的,因此消费者会专门选择在这个时机购买。而近几年,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和电商个性化营销能力的加强,一些企业和商家会凭借电商渠道进行一些日常的营销,而不再只依赖特定的促销日,消费者也不再只在特定日子里进行大规模采买了,这慢慢会成为一种常态。
“这些年电商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商业形态,就像线下超市一样。无论是依托于平台、自媒体或其他方式,电商已经积累了特定的客户群,其营销也是常态化的,就像生活中超市里的打折活动一样,定期针对特定群体进行,因此很难再看到之前那种特定日子的可观的让利现象。”李江予指出,这种常态化的商业模式也会让消费者的购买心态回归日常。
72.2%的受访者表示买不买最主要还是看需求
“对我来说,买东西更多看需求。现在时不时就有促销活动,物流也方便,实在没必要买来许多囤放,占用太多空间也会影响生活质量。”辛亭亭表示,最近年中大促,她常去各平台逛逛,“今年的促销规则不复杂,一目了然,不用再费心思研究,我也乐意多看看。遇到很划算的刚需物品会买点”。
面对已经常态化的电商促销活动,大家的购买行为更受什么影响?72.2%的受访者表示主要看自身购物需求。
姜宜花非常看重购物体验,“现在网购动不动就是预售,而且预售期都很长。像之前我看上一件衣服,没有现货了,商家标注得7月中旬才能发货,等东西寄到了也快过季了,新品直接变成过季品。而且当时购买时非常期待的心情也没了,这种我就不乐意买了”。她说,除非非买不可,她再不想买预售商品了。
大促期间,最能吸引刘玉晓下单的是价格优惠力度。“平时总有些东西自己喜欢但觉得价格贵,如果不是必需品,我就会一直放在购物车里。等到大促节出现了‘骨折价’,我会毫不犹豫下单。如果价格与平时相差不大,即便是卫生纸、洗衣液这些生活必需品,我也不想买。”
数据显示,52.3%的受访者购买时会重点考虑活动优惠力度,39.2%的受访者会结合促销规则复杂程度,35.0%的受访者则由当下自身经济状况来定,25.8%的受访者会受周围人的参与热情感染。
“对于消费者来说,大促活动已不再像以前是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李江予指出,如今,消费者在电商大促期间比以前表现出了更加理性的消费行为,更多是因为营销常态化、消费行为常态化,以及大促节价格上已经没有太大诱惑力这些因素共同带来的改变。
针对近几年备遭吐槽的大促规则复杂套路多,李江予指出,消费平台的各种营销手段,本是基于对市场的某种期待和需求,比如为了吸引一批新客户,但这种营销手段对其他消费群体可能并不适合。“如果能够实现个性化匹配,会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也会吸引到一些愿意尝试不同促销策略的消费者,让他们既能获得实惠,还有娱乐体验。但是做得不好,就会给消费者带来非常不好的体验。就像我们看到的,有些规则太复杂,就会让消费者感觉费时耗力。个性化的营销手段,应该是既对商家有价值,也对消费者有价值。”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00后占14.6%,90后占46.6%,80后占29.4%,70后占7.4%。男性占36.1%,女性占63.9%。(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孙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