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环球速读:理科590学新闻就该打断腿?莫让就业和偏见绑架专业选择

发布时间:2023-06-18 10:01:00 来源:今日科学


(资料图片)

章渝婷(复旦大学)

近日,继“孩子非要报考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等言论后,升学规划名师张雪峰又因“985院校新闻传播系教授自媒体账号流量不如我,是否有问题”等言论引发争议。

对于后者,笔者认为这种比较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混淆了新闻传播实务与新闻传播研究的概念,并且又在实务操作中秉持着一种流量至上的观念。诚然,流量并不能成为衡量一位新闻传播学系教授称职与否的指标,也不应该成为学生是否填报新闻学专业的原因。作为一名高校教研人员,授课水平、学术能力才是更应关注的评价指标。

而对于前者,当被家长问及“理科590、从小爱新闻,是否可以填报新闻专业”时,张雪峰先以夸张的措辞驳回了家长的请求。随后又回应称,“建议大家去报考有专业壁垒的专业”。接着对此做出了补充,“有专业壁垒的行业,需求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多。但文科也有存在的价值,尤其是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有的职位是有专业限制的。”

照此逻辑,文科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符合了部分职业限制?恕笔者无法苟同。将报考条件单一化为是否便于就业,而完全忽视学科本身的价值与魅力所在,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升学观。借用韦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是否方便就业以及具体收入多少是一种出于工具理性的考量。不可否认,工具理性以其结果导向的特性,能够为物质生活提供基础保障。但一味强调就业而忽视个体差异,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会随着工具理性的加深而逐步丧失——在专业选择时,个人的人格品质、兴趣爱好等等无关要素都被忽略,人也因此被“非人化”。

长此以往,社会文化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片面、肤浅。当工具理性迅猛扩张的同时,价值理性进展缓慢。正如手段不是目的,大学教育本质上不应是单纯工具理性的问题,张雪峰老师却只给出了工具理性的解决方案,在专业选择上追求可量化、效率最大化。这种短视的做法并不有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反而可能会妨碍自我价值的追寻与探索,从而落入虚无之网。

同样,认为“理工科有专业壁垒,而文科谁来都能干”依旧是以效率为标尺评判文理学科。这看似是在说“大实话”,背后折射出的却是对于文科的傲慢与偏见。首先,“谁都能干”并不等于“谁都能干好”,系统性学科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扎实的专业训练。其次,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发展,基础代码的编写与简单文本的写作一样,已可由机器人来完成。若想不被时代浪潮所吞没,关键在于培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而这点并不区分文理。

也许会有人反驳,说张雪峰老师只是在为家境贫穷的孩子出谋划策,倘若家庭条件优越,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专业选择。但仅就张雪峰老师各大社交平台的粉丝量来看,就可以见他的影响力之大。而这几千万的粉丝中,又有多少家长将他的段子奉为人生圭臬,进而随意左右孩子的志愿填报?社会已不乏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偏见,享有话语权的老师在发声时更应注重自己的观点表达,以免加深固有偏见。

最后,专业报考普及之路,不应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张雪峰老师的走红,显然离不开其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与对语言技巧的精准把握,但也反映出了中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所在——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系统亟待完善,民众信息筛选和甄别的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当更多理性、专业的声音出现在舆论场上,才能停止这场对于个体的造神与毁神之举,才能让每个专业获得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子心有所属。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篇:她骂他混蛋扩写200字细节_天净沙秋思扩写200字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