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苗刀一词,来源于民国。这个苗,不是苗族的苗,所以苗刀也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而是地地道道汉族人习武用的刀。因为这种刀比一般的刀在尺寸形制上要秀长,显得苗条,所以我们称之为苗刀。"除了名称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对苗刀的另一个误解就是把苗刀和日本刀混为一谈,因为二者在外形上确实很像,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春秋时期,华夏大地的两军作战多以车战为主,所用兵器主要是戈、矛及戟等长兵器。短小的刀剑对战车上身穿铠甲的士兵而言,无法构成威胁,仅可防身以及在弃车后的短兵相接中使用,所以刀剑没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武器。战国至秦灭六国时期,骑战、步战开始出现,迫切需要趁手的短兵器,剑的军事地位骤然提高。西汉初期,成建制的骑兵大力发展。由于骑马冲刺的速度很快,想要击杀敌人,需要依靠挥臂劈砍的兵器而非用剑向敌人刺击。如此一来,锋利的剑尖长难以发挥作用,另外,剑身两侧的利刃在劈砍时只有一侧能够有效使用,加之剑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两侧开刃,在实战中极易因劈砍而折断。为了提高骑兵的战斗力,许多更加适宜劈砍的长刀应运而生。
西汉以后,根据实战需要,长刀经过不断改良,发展出一种刀身修长、设有护手、刀柄可双手握持的刀型。在长刀发挥作用的鼎盛时期,其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开展而流入日本。日本对中国长刀在制作工艺及结构上进行了诸多改进,而后,日本长刀传回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对日本长刀技法进行了研究和创新,研制出戚家刀,其与苗刀的形制已基本一致,刀形狭长,具有弯弧,刀柄也较长,可双手握持。明朝嘉靖39年(公元1561年,古代纪年称为辛酉年),戚继光编著出《辛酉刀法》。"戚家军"官兵按照该刀法,经过一番训练,在抗倭战争中大显身手。
长刀经过历代演进至清末民初时期,开始出现"苗刀"这一称谓。大军阀曹锟在其直隶总督衙门组建有武术营苗刀连,选聘当时名震武林的刘玉春担任苗刀教官,将苗刀队作为他出巡时的仪仗队,其场面甚为威风。
1928年,原西北军爱国将领张之江为振兴中华武术,在南京筹备成立中央国术馆并担任馆长,他首先提议将历史流传下来的苗刀列为必修课,高薪聘请郭长生担任一级苗刀教官,苗刀遂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
苗刀在技法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快,步法灵活,苗刀克日本刀,根本原因其实在步法上,"日本刀步法很死,缺少变化,苗刀步法快,刷地一下就过去了。快了就有优势,能够产生爆发力。所以练苗刀的人都是死命在步法上下功夫。
(对刀剑感兴趣,扫描上方二维码)
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欢哪种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