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刚刚过去的“6·5”世界环境日,能源结构优化、绿色金融再次受到关注。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高碳行业进行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是,目前高碳行业还存在技术工艺不完善、低碳产品生产成本高、低碳产品利润较低、低碳转型改造成本较高等难题。有业内人士测算,未来30年,我国绿色低碳投资需求累计将达487万亿元。金融机构将在满足如此庞大规模的投资需求方面发挥作用。
高碳行业一般是指碳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如建材、钢铁、造纸、航空等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较大,对气候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为显著。目前,高碳行业低碳转型面临的问题包括低碳技术、工艺尚不成熟,导致低碳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同时,消费者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不够强,不愿为低碳产品支付溢价,从而导致企业低碳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不佳,低碳产品利润下降,企业低碳转型意愿不强。此外,高碳行业低碳转型还面临着技术应用和替代成本较高、高碳行业人员知识结构和管理方法与低碳经济差别较大等问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金融工具,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这为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但是,由于低碳转型升级改造成本较高,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所涉及的规模更大、领域更广、难度也更大,因此,在转型中更加需要金融机构支持。
对此,可以适时引入转型金融,为煤电、钢铁等高碳行业的低碳转型资金需求提供投融资渠道。转型金融不是解决增量资源的问题,而是支持解决存量资源的二次配置问题。煤炭、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产业,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属于存量资源部分,对于稳定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目标下,前述产业基本上以调整和转化为主,这是当前绿色金融覆盖不到,而转型金融大有用武之地。
在此背景下,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需要对高碳行业进行明确定义,更好地识别哪些企业能够使用转型金融的资金降碳减排;另一方面,要有金融工具、融资结构来更好地适应需求。金融机构必须有好的框架、加强信息披露,必须要有标准和好的工具以及激励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所需的转型金融,让他们有动力去降碳。
除转型金融之外,碳交易市场在绿色低碳转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2021年7月,我国启动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5月2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2.35亿吨,累计成交额107.86亿元。我国碳交易市场促进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下一步,碳交易市场应尽快把所有高碳产业纳入其中,同时,还要设置有利于激活碳交易的体制机制。如果碳价高到一定程度,让需要买碳配额的高碳企业觉得成本太高,由此主动加大力度降碳,那么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进展将会大大加快。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重大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务实行动和实践创新。因此,要助推高碳行业转型,需要多方协调配合。例如,相关部门可以从转型基金和转型金融标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及金融机构的考核评价等方面着手推进工作。对于地方政府,特别是煤电大省而言,要形成内部协调机制,联合各部门完善转型金融的各项基本要素,共同助力高碳行业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