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的“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五组素人策展人都是大众身边的普通人,他们身处不同行业,有的是注册分析师、有的是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有的是物业经理……虽然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却对美术有自己的理解,因而展览也呈现出别样的鲜活与精彩。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将陆续刊登素人策展人对此次策展经历的感受和重点展品解读,本期分享的是高校退休教师高晓梅的策展板块“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晓梅是一位退休教师,已至杖国之年,经历很多却童心未泯,处处充满好奇,精彩纷呈的中国民间艺术尤其让她神往。
“素人策展计划(第一季)”展览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素人策展人:高晓梅我是上海商学院退休教师。17岁作为知青上山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广阔天地、春夏秋冬的劳作,人不负地,地不负人的锻炼实践,形成认真待事、知难而进之态;知青集体生活,养成开朗豁达之性格,看重团队声誉。华东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喜钻研,兴趣广泛,尤好唐宋文学。退休后,投身志愿服务公众活动。关注文保、少数民族工艺及精神世界、环境、动物保护。杖国之年,经历很多,应看淡很多,心静如水。然却童心未泯,处处充满好奇,兴趣广泛。
高晓梅策展板块民间艺术(包括少数民族艺术)体现了广大百姓最为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他们在与自然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凭借勤劳和智慧,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在生活中创造出了精彩纷呈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这些“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高晓梅策展板块“土生土长”(陕北剪纸 布艺玩具)自2006年至今,我在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做志愿者已有17个年头了。说起做志愿者的初衷,当初是想开设一门美术艺术方面的选修课,为了备课,便去上海博物馆参观。参观的时候,发现自己对这个方面的知识很欠缺,所以决定成为上海博物馆的讲解志愿者。期间接触到很多的文物,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出自陕北、陕西。因此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对这块黄土地有了一定的关注。
2020年在中华艺术宫看到剪纸展,让人心驰神往。我多次徜徉于展厅,流连忘返。一直想弄明白,这些土得掉渣的艺术怎么这么抓人心?这些不入典史的民间文化艺术,为何在这片沃土上俯拾皆是,那么招人喜爱?原因何在?我徘徊,我思索。
也许是因为我的祖籍是陕北,父亲曾跟随刘志丹在延安投身于革命,我也喜欢听信天游,原来这片黄土高原对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陕北剪纸就来自民间,扎根厚厚的黄土高原,那黄土太厚太大,带着远古、周秦汉唐的气息,是带着人文、文明的厚植之地。这些手艺人用剪纸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同时引发我对这块土地上孕育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抓鸟娃》陕北剪纸是普通女子在日常生活、劳作中迸发的创造力。过去,文化程度不高的农妇也能用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绞出对美好心灵的渴望。这就是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源于生活,来自那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艺术也是属于那块土地的。原汁原味,带有那土地真实、天然的气质,随心所欲流淌出。
《蛇盘兔》《蛇盘兔》的作者高凤莲 7岁学剪纸,12岁出落成剪纸能手。其外婆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刺绣、剪纸能手。她的剪纸作品也许融入了刺绣的手法。该剪纸采用对称的对折剪技法。主纹蛇与兔呈对称形,含成双成对之意(暗喻)。蛇尾与蛇信子与回顾的兔头相连照应。兔身蛇身以锯齿纹镂空。上方剪雀登梅辅纹,有喜上眉梢之意,与新婚喜事相关。下方剪缠枝莲纹,寓意连生贵子。令人忍俊不禁。
《奔牛》《奔牛》的牛头和前腿为侧面奔跑状,牛身与尾部、后腿呈仰视状,牛奔之态不同角度可见,活脱脱一幅“奔牛奋蹄”图。构图大胆泼辣,异想天开,与立体主义画作殊途同归。
《转花》《转花》为对角构图,剪出山大王老虎猛虎下山之态。虎左上方为鱼,右下方为鸡(鸟)猛虎出山,山林飞禽走兽皆惊动,虎威不言而喻。
《虎》与一般美术作品中的老虎很不同,这只老虎额头没有王字,身上却布满象征着富贵的牡丹花卉造型,老虎的眼睛也是由花瓣构成的。这只老虎造型“怪怪”的,但又萌态十足。
《凤凰》凤凰冲天飞翔的姿态,挺胸曲脖,凤那奋力后仰的颈脖,活灵活现的“呜则引吭” 右边一翅伸展,似奋力向上飞舞边,充满动感。
《走亲家》林曦明的《走亲家》剪纸汲取了陕西、陕北剪纸的题材和特色但是融入了他多年的绘画技巧和造型能力。作品造型精致规整与陕北剪纸粗犷以及带有的“拙气”、“土气”形成强烈对比。
《骑驴》民间布艺玩具每个人都有童年时光,都喜欢玩,喜欢从玩耍、玩具,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友谊获得美好,获得益智启蒙。看到这些民间布艺玩具,不由勾起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想起了我最爱的童话故事《小布头历险记》。它影响了我一辈子,让我一直都喜爱布艺玩具,也收藏了不少民间布艺“老虎头”、“老虎鞋”。
高晓梅策展板块“和合共生”(少数民族工艺) 我一开始在上海博物馆陶瓷馆讲解展品,过了几年,随着志愿者和观众越来越多,原本不开阔的展厅显得非常拥挤。我就转战人少的少数民族工艺馆。因此我对少数民族以及他们手工艺品、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蒙古族、回族、苗族、藏族。
很快我意识到要胜任讲解,仅靠有限的岗前培训远远不够。少数民族各有各不同,包含知识面甚广:历史人物、地域文化习俗、地理知识、器物造型、纹饰等等。我利用空余时间做了很多功课。可以说,自己退休后诸多宝贵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花费在博物馆展品的学习上。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个个都绚丽多彩,富有民族特征,可谓各领风骚。他们有些散在边疆,生活环境艰苦,仍能通过适应环境的智慧绽放自身的美。
其民族工艺主要体现在民族服饰,工艺器物、制作技艺和一些独特的习俗上。这些精美又不失特色的工艺也反映了族群的集体创造力。
我尤其喜爱他们的服饰,真“配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用这些独居民族风味的东西装饰其生活、展现其智慧与精工、传递其祝福与心愿。述说着一个民族的精妙之思与文化之光,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中华各民族和谐融融的美好愿望。
《十示》丁乙“十”原本就是一种非常简单易得的图形,横竖两笔即可获得。有意思的是,这类“十字纹”纹饰或曰符号,在苗族服饰的纹样中却十分常见。比如贵州花溪地区的十字纹最为特别,所有装饰纹样都是由十字挑花绣工艺制作而成,造型繁而不乱,色彩搭配鲜艳明朗,审美价值和设计水平极高。
《高原情》油画 靳尚谊 1986年塔吉克族女子区别其他少数民族妇女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标志:姑娘头戴传统的叫做“库勒塔”绣花小圆帽。外出时,帽外加白色方形大头巾,新娘则用红色。塔吉克女子非常喜爱装饰,盛装时会在帽檐前加一小排叫做“斯拉斯拉”的小银链,戴大耳环、颈绕数道珠项链,胸前佩戴名为“阿勒卡”的圆形大银饰等做装饰。
小时候受到《冰山上的来客》等影视作品的影响,印象里她们的服饰很漂亮,总是亮闪闪的。她们的歌舞也很打动我,我总觉得少数民族很神秘。
《母亲》方增先 国画 1988年如果单从藏袍角度看方增先的画作《母亲》,是非常写实的。与我在博物馆和藏区看到的实物服饰近乎一致。生活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的藏族,他们的服饰体现了一种物竞天择的智慧。我在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民家做客时,喝完青稞酒,飚一曲《青藏高原》,忍着高反带来的头疼欲裂,也要回应藏民的热情款待。藏民纷纷都把哈达戴在我脖子上,理由居然是,同行里只有我戴着眼镜。他们认为戴眼镜的人是高级知识分子,民风真是淳朴啊!
《主人》版画 1978年徐匡 阿鸽版画《主人》中黑色的藏袍占了绝大部分,表现出厚重的氆氌制藏袍。传统藏袍其结构特别肥大,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阳光充足气温上升时,便可很方便地伸出臂膀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下衣袖的装束就形成了藏族特有的豪放形象。传统藏袍还具有行囊与铺盖等多功能形制。男袍服特别肥大,女袍服略为贴身。
如深究其理,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各族群的大智慧: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从生活中汲取经验,获得生存法则。
《帕米尔高原的女儿》水彩 1987年哈丁《帕米尔高原的女儿》中小女孩泛红的脸颊,是高原环境下强紫外线长期照射特有的肤色。头裹艳丽的头巾,满脸童真,低头羞涩地抿笑,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塔吉克族分布在我国最边疆的地区,也被称为“守边人”。他们对祖国非常忠诚,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保持乐观的精神,带给了我许多生活上的启迪。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竹林村农民》摄影2020年逄小威从黑白摄影艺术看,《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竹林村农民》中三位布依族大妈的服饰恰巧黑白灰自然搭配,彼此协调又统一,画面构图简洁,黑白灰的影调富有节奏,诗一般。这让我回忆起在一次展览活动中认识的三位苗族阿姨,来自贵州凯里的大山之中。她们虽然识字不多也不识谱,但是奇妙的歌声如此和谐,感染了在场所有的人。她们在上海地铁站做清洁工,供孩子读书。劳作时还思考着编曲子。她们在家乡的时候,也是一边绣花一边唱歌。哪怕漂泊在陌生的城市,她们常说“一唱歌就不忧愁了”,这种乐观是美的源头,让我深深感动。(本文根据高晓梅策展手记整理,略有删减)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